下午往聖神修院參與「聆風樂禱」,主題是瑪竇宗徒。林祖明神父首先請大家思考瑪竇宗徒的身份,大家都踴躍發言,歸納下來大致有三。(1) 轉化了的稅吏;(2) 十二宗徒之一; (3) 褔音書的作者。林神父再問大家是否知道瑪竇這個名字的意思,由於沒有人回應,神父便改問大家是否記得上一個月的主題人物「若翰洗者」名字的隱藏意義,依然是鴉雀無聲,神父就說笑道:「我也忘記了,大家知道當下要講的是瑪竇已足夠了…」至於瑪竇,是解作「上主的禮物」。
其實,我想認識多一點有關若翰洗者的事蹟,我的心情就仿如今天褔音 (路9:45) 中的門徒,自知不明瞭又怕問,是謙遜、是容忍、還是我缺少了一份追尋的熱忱。我猜想「若翰」與「若望」的象徵可能是一樣,即「上主的恩賜」,可惜我上個月要參與朝聖團的簡介會,沒有到「聆風樂禱」,真的需要上主的恩賜才會知曉答案。
林神父帶領我們從三方面去默想瑪竇宗徒。
(1) 耶穌的召叫 (瑪9:9-13; 谷2:15)
當耶穌召叫瑪竇的時候,瑪竇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,耶穌對他說:「跟隨我!」他就起來跟隨了耶穌。瑪竇肯定地回應主,他當時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?我隨即想起兩位聖經人物,保祿和稅吏匝凱 (路19)。瑪竇可能見到主耶穌治好癱子,被祂的光榮給引著而決定跟隨主;瑪竇也有可能巳渴慕主耶穌的教誨很久,如匝凱,主耶穌的召叫令他們有勇氣擺脫現狀而追隨耶穌。我還發現瑪竇和匝凱有一共通點,他們都喜悅地款留耶穌,但其他人卻不滿耶穌與罪人坐席。瑪9:13叫我們去研究一下:『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』是什麼意思;耶穌不是來召義人,而是來召罪人。」於罪人來說,耶穌不嫌棄他們,樂意與他們一起生活,這豈不是「禮物」嗎?我們又如何對待一些我們看不順眼的人呢?
(2) 瑪竇的宗徒身份 (瑪 10)
瑪竇在褔音中介紹十二宗徒的名字是這樣的:「第一個是稱為伯多祿的西滿,和他的兄弟安德肋,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他的弟弟若望,斐理伯和巴爾多祿茂,多默和稅吏瑪竇,阿耳斐的兒子雅各伯和達陡,熱誠者西滿和負賣耶穌的猶達斯依斯加略。」瑪竇不違言自己曾是稅吏,反觀路加和若望馬爾谷,並沒有對瑪竇加以稅吏的稱號,林神父認為這是瑪竇謙卑的表現,也顯示路加和若望馬爾谷對前輩的尊重。我卻認為瑪竇並不以曾是稅吏為恥,甚至這轉捩點是藉得自豪的,無需隱瞞,就如保祿。
(3)瑪竇寫褔音書的目的
瑪竇褔音是寫給已歸化的猶太人,預言的「默西亞」應驗了。故書中特別提及賢士來朝 (瑪 2) ,第1章以耶穌基督的族譜開始,至結論的第28章都是「厄瑪努耳」,「看!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,直到今世的終結」。不斷提醒人們耶穌的行事「這就應驗了」(41次),祂是救世主!
瑪竇能夠死於舊我,耶穌的施教治愈了他後,他以褔音書感染他人,彰顯了天主是愛,引證了在希望中得救 (教宗本篤十六世通諭)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