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發生了兩件與《福音》讀經相關的事情,首先是有一位朋友分享了一齣聖地的短片,讓我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去看聖地,感覺自己是一隻小鳥,在 Masada 俯衝而下的一刻令我心驚。其次是孖寶口腔內的腫瘤檢驗報告已有結果,顯示腫瘤是惡性,即使是發病的第一期,狗狗們頂多只有12-15月壽命,正當我想哀哭的時候,范神父致電給我談起「金門」的故事,在閒談間我憶記起曾多次答應在朝聖回港後探望神父,卻一直沒有行動…
今天《福音》的主題是耶穌哀哭耶路撒冷,前言是耶穌坐在驢駒上,從欖橄山的斜坡下行,群眾們把自己的外衣舖在路上歡迎默西亞君王進城,門徒則大聲頌揚天主說:「因上主之名而來的君王,應受讚頌!和平在天上,光榮於高天!」(路19:38) 他們的歡慶引起法利塞人不滿,遂向耶穌諫勸請求他干預,以免高調進城惹起羅馬士兵以為是民變。今天的讀經正是耶穌的回應,當時耶穌在欖橄山的山腰面向著城門,望見京城,便哀哭說:「恨不能在這一天,你也知道有關你平安的事;但這事如今在你眼前是隱藏的。的確,日子將臨於你,你的仇敵要在你四周築起壁壘,包圍你,四面窘困你;又要蕩平你,及在你內的子民;在你內決不留一塊石頭在另一塊石頭上,因為你沒有認識眷顧你的時期」(路19:41-44)。
相傳耶穌榮進耶京時是由東城門進入,這道城門即現今的「金門」,亦被稱為「雙門」,因為寶際上它有兩道大門,即網誌標題右方的城門。《宗徒大事錄》三章記載伯多祿在「麗門」治好胎生的瘸子,基督徒相信這是指「金門」而言。在十字軍的時代,每年只有在聖枝主日及光榮十字架的瞻禮日,這道門才會被打開讓人們通過。到了1530年,土耳其的回教徒,根據《厄則克耳44章》所述「聖殿朝東的外門,門卻關著」便將此門堵塞,認為在公審判的時候,這道門會再度開啟。阿刺伯人通稱「金門」為「永生之門」,或「末日審判之門」,所以在這個城門的外圍,遍地皆是阿刺伯人的墳墓,他們期待在末日審判時他們是首先復活的人。似乎「金門」也是三教 (回教、猶太教、基督宗教)共同信仰的標記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