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載的是昨天 (1月21日)《蘋果日報》副刊中的一篇文章,作者講述友人李國松先生去世,他受託公開交代一萬八千元帛金的用途,李先生的亡妻決定把帛金全數捐出,且早已計劃把捐款增至二十萬,她先把十萬元捐贈「香港社區組織協會」,另外的十萬元計劃成立教育基金卻沒有頭緒。在不知何去何從之際,她想起亡夫曾就讀「鄧鏡波中學」,便主動聯絡慈幼會的修女,在修女的轉介下與神父接觸,結果這位外教人士竟承諾不僅單次,而是每年以亡夫的名義捐助母校十二萬港元,以協助有需要的同學升讀大學。這位女士是外教人士,她立下這決定皆因她在校內的小聖堂裡重覓方向,感覺亡夫就在自己的身邊。我知道這個喜訊是因為馮定華神父在今天的講道中提及此事,他是於去年12月23日會見這位女士,曾向她介紹校內的一切,並與她在聖堂內祈禱。馮神父笑說他理應把這事情轉交予校長負責,卻是一份感召驅使他親自去接見這位女士。天主的安排的確很特別,在彌撒後我發現家中竟有一份昨天的《蘋果日報》,這是Louis昨天早晨購買的,因為新年期間有雨,他擔心狗狗們可能無法外出行街街,遂選擇了一份最厚的報紙讓牠們在家中如廁,這也是天主的感召嗎?
今個主日是傳統的謝主彌撒,馮神父囑咐我們思索一下要多謝天主甚麼? 他以主日的三篇讀經歸納出三點,期盼各信友都懷有這些恩寵。首先,我們即使是在罪惡中依然要有悔改的心。人不願意懺悔往往是由於軟弱、或是未能克服自己的缺點而勇於承認。在《讀經一》中,尼尼微城的人在知道將要毀滅,珍惜、怕失去的心令他們醒覺,懸崖勒馬後決心去惡遷善,願意與人修和、與天主修和,也祝願各人能「離開了自己的邪路」(納3:10),成為新人共渡新歲。
其次,「時限是短促的」(格前7:29),「這世界的局面正在逝去」(格前7:31),每天都能找到天主的人是真有福的。神父分享了李國松先生遺孀的故事,她在學校的小聖堂內找到了錨,這是天主賦予的一份恩寵,人有了錨便不再漂泊了,「哭泣的,要像不哭泣的…購買的,要像一無所得的,享用這世界的,要像不享用的」(格前7:30-31),一切以主為中心便不再惶恐了。
最後,蒙召也是一份恩典。《福音》記載耶穌召叫西滿、安德肋、雅各伯和若望去跟隨祂,要使他們「成為漁人的漁夫」(谷1:17),神父藉此鼓勵我們要勇敢承擔宣講喜訊的使命。感謝天主讓我參與了一個充滿正能量的感恩祭,使我相信祂在我的身邊。